Pinkeyan Logo
品科研LOGO

《伤寒杂病论》

发布日期:2022-07-19    新闻来源:品科研|科研试剂超市|河北品科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浏览次数: 1223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是一部论述外感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籍,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一、何谓“伤寒

在古代中医术语中,“伤寒”有广、狭义之分,如《难经五十八难》就曾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狭义的伤寒是指感受风寒后即发热的疾病。广义的伤寒指一切外感发热类疾病。在广义伤寒中也可以将“寒”视为“邪”,因此广义伤寒就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淫所引发的疾病。如《黄帝内经素问热病论篇第三十一》所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此外,广义伤寒也是瘟疫的雅称。孙思邈《千金要方》中曾引用《小品方》说:“伤寒,雅士之词,云天行、瘟疫,乃田舍间号耳。”因此在古代说到“伤寒”时往往也包含着四时不正之气所导致的疫病及后世所说的传染性的瘟疫。

 

二、《伤寒杂病论》的缘起

张仲景撰著《伤寒杂病论》的缘起在其序中有明确表述:“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十几年间,家族二百余人有三分之二死去,其中十分之七的人又是死于伤寒,正是这种切肤之痛让张仲景发愤著书。

据《资治通鉴》等史籍记载,从汉代桓帝、灵帝直至献帝,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不时爆发大瘟疫。尤其是建安年间(196—220),瘟疫发生更加频繁,建安二十二年(217)的大疫,使“建安七子”中除早逝的王粲和被杀的孔融外,其余五子均被瘟疫夺去生命。对此,曹植的《说疫气》对这年的瘟疫惨状进行了形象地描述:“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就写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三、《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三者关系

在明代赵开美刊刻的宋版《伤寒论》中保留了张仲景的自序,其中说道:“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限于当时动荡的社会形势,此书在张仲景生前并没有得到广泛流传。张仲景去世后,《伤寒杂病论》很快出现结构散乱、内容佚失的情况。其间,虽经魏晋太医令王叔和整理,但主要在民间流传。直到北宋,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治平二年(1065),高保衡、孙奇、林亿奉敕校正完成专论伤寒的《伤寒论》,共十卷,二十二篇。宋神宗熙宁年间,三人又完成了专论杂病和妇科病的《金匮要略方论》的校正,共三卷,二十五篇,后世简称为《金匮要略》。由此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在后世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其中《伤寒论》为本,《金匮要略》为用;《伤寒论》为原则、纲领,《金匮要略》为补充、条目。在实际运用中,《伤寒论》中方剂的运用比例远远高于《金匮要略》。因此《伤寒论》也成为张仲景的代表作。

 

四、《伤寒论》蒙难与复兴

《伤寒论》的蒙难,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特殊的时期。如同一切旧的文化被抛弃一样,中医界也不敢推崇《伤寒论》。

改革开放后,《伤寒论》研究一度升温,但是好景不长。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开始的一次所谓的中医学科分化,确定中医教学的主干课程是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药学,而伤寒论、金匮要略竟然不在其列。这是一种去经典化的做法,是教科书中医学试图与《伤寒论》分道扬镳的一次冒险行动。九十年代,高等中医教育的最大问题是中医毕业生临床能力的下降,改行分流严重。其问题的实质在于中医管理上的“以西律中”。具体来说,《伤寒论》等经典医学的边缘化是不容忽略的原因。

近十多年来,经方在我国迅速升温。经方是经典方的略称,主要是指收录在《伤寒论》《金匮要略》里的方剂。经方是千古相传的经验方,更是中医的规范方。经方虽然不是《伤寒论》研究的全部,但经方是《伤寒论》医学复兴的急先锋。


以下为附件: